近年来,西平县在推进文明乡风建设的过程中,巧妙地将文明实践站、农村书屋、老年食堂、移风易俗大食堂等阵地功能深度融合,打破传统阵地间的界限,形成“一站多能、一室多用”的协同模式。这些场所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集合,更是资源与服务的枢纽,让文明理念在村民日常生活中自然扎根。 西平县嫘祖镇董桥村春节全村共吃团圆宴活动。 走进西平县的乡村,文明实践站往往是乡风建设的核心枢纽。这里不仅是政策宣讲的课堂,还串联起红娘协会、积分超市、家风家训展示等功能。例如,盆尧镇陈老庄村将红娘协会引入实践站,公益红娘们在此牵线搭桥,推动“低彩礼”婚姻落地生根,累计促成236对新青年缔结简朴姻缘。实践站墙上张贴的“移风易俗积分榜”,则记录着村民参与简办红白事、环境整治的足迹,积分可兑换生活物资,让文明行为有了看得见的回报。这种联动机制,使实践站从“活动场地”升级为调动全民参与的“治理引擎”。 西平县出山镇牛昌村乡村“山味书屋”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村史馆融合案例。 农村书屋的角色同样超越了传统阅读空间。在出山镇牛昌村的书屋,书架旁开辟了“技能培训角”,每月邀请专家讲授沙糖桔种植技术,带动亩产提升20%;书屋内还设有“新风剧场”,村民自编自演的方言小品《懒汉脱贫》《媒婆嫁女》在此排练演出,用乡土故事解构高价彩礼陋习,巡演覆盖近3万人次。而在高庙村的书屋,角落的案例展区陈列着“零彩礼婚礼”“生态殡葬”的图文故事,将政策条文转化为村民可感知的鲜活实践。书与人的互动,让知识传递与文化浸润同步发生。
西平县杨庄乡马楼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移风易俗大食堂、老年幸福食堂阵地融合案例。 最体现“阵地融合”智慧的,莫过于老年食堂与移风易俗大食堂的共生模式。杨庄乡马楼村的“幸福食堂”采用“五一点”运作机制(老人付一点、餐厅让一点、志愿者助一点、菜园供一点、村集体补一点),为困难老人提供三餐服务。食堂后院开辟共享菜园和文化长廊,老人们在用餐之余参与种植或聆听村史故事,使一顿热饭延伸为社交康养体验。同一空间在红白事节点则化身“新风宴厅”:专探乡赵寺村村民大食堂设移风易俗专用区,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执行“四限三管”标准(限桌数、限菜数、限礼金、限流程),将村民丧事支出从万元压降至3000元以内;庭院草坪还可灵活举办集体婚礼,两届中式婚礼吸引36对新人参与,县委书记亲自证婚。一餐一饭间,孝善文化与新风倡导悄然交融。 西平县嫘祖镇兰衣赵村乡村大舞台“村晚”。 这种融合更在文旅场景中延展。老王坡顾庙村将农耕民俗馆嵌入移风易俗展区,老式农具旁展示着简办红白事的今昔对比图;场馆外连片的格?;êS胍品缫姿字魈獾袼芟嘤吵扇?,游客在观光中自然接受新风熏陶。而柏城街道皮庄社区通过“村史馆+实践站”组合,让老物件讲述奋斗故事,家风家训墙则引导村民对标“不要彩礼好岳母”等身边榜样??占涔δ艿慕恢刮拿骼砟畲映橄罂诤疟湮纱タ筛械娜粘7缇?。
西平县柏城镇皮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村民活动中心、移风易俗大食堂、老年食堂、村史馆阵地融合案例。 县文明办相关负责同志这样介绍:“推进文明实践站、农村书屋、老年食堂等阵地功能融合,是破解资源碎片化、提升服务效能的关键举措。这一模式不仅实现资源集约化,降低了运维成本;同时将文明倡导嵌入用餐、婚丧等生活场景,增强服务渗透力,这种‘一站式文明服务’方便了群众的生活;并且结合积分制、红白理事会等机制,推动群众从"被动接受"转向"主动参与"。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移风易俗带来的变化和好处,才能形成共建共治的治理闭环?!?/p> 如今,西平的乡风变革正源于这些阵地的“化学反应”——当老人食堂的炊烟升起,志愿者在书屋传授种植技术,集体婚礼的誓言在食堂草坪回荡,文明便如毛细血管般渗透进村庄肌理。正如中央文明办肯定的那样:这种“多元一体”的西平实践,让移风易俗从政府推动走向群众主动,在乡土中国写下了充满生命力的注脚。(西平县文明办) |